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2863号建议的答复
分类:
发布时间:
2025-04-22
来源: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建议”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关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头连着党中央、国务院,一头连着亿万家庭和孩子。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近视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并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领导同志也作出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近视问题重要指示精神,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教体艺〔2018〕3号)。近一年来,各部门、各地区和学校齐心协力,扎实推进贯彻落实工作,全社会合力综合防控近视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一、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学生近视防控标准化体系建设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9年4月3日联合召开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视频会议,部署持续推进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分别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分工方案,健全工作责任制,细化落实举措。指导和督促各地研制省级实施方案,黑龙江、重庆、江西等22个省份已先后印发省级方案,其他省份方案也即将印发。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经与29个省级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责任书,其他省份即将完成。责任书明确了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省级人民政府的职责任务。省级人民政府从2019年起到2023年,在本省份2018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的基础上,力争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下降0.5%以上,近视率高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的省份每年下降1%以上。
教育部于2019年5月31日印发《关于建立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的函》,会同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八部门,建立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综合防控近视工作的组织领导、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综合管理、重大调研和督促检查等事项。
二、加强宣传教育,构建学生视力健康教育防线
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展2019年全国“爱眼日”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活动。教育部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作为“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重要内容,于2019年5月15日在北京小学举办“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启动仪式,举办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首场宣讲。
教育部门户网站推出以“呵护明亮双眼 共筑光明未来”为主题的“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题网页,发布教育部指导相关单位制作的16集儿童青少年视力保护系列普及性微课和8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系列公益动漫。汇总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情况,通过媒体发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阶段性进展。
全国教育系统以第24个“爱眼日”为契机扎实推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天津、内蒙古、浙江、福建、江西、海南、青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宣传教育与2019年“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深化宣传教育效果。
教育部于2019年6月27日公布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成员名单,将常年持续开展近视防控宣讲活动,将组织宣讲与赴地方开展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调研督导相结合,把近视防控宣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将成立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引导两个教指委以近视防控为重点开展工作。
三、加强全程管理,健全监测预警和跟踪管理防线
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部署并完成各省份2018年近视率核定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教育部将学生视力健康状况抽查纳入2018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抽查复核项目,完成各省份近视率抽查,确保各地近视率数据“双保险”。经查,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
配合国家卫生健康委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的诊断和治疗。成立青少年近视防治专家指导组,强化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近视防治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建立校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眼科专科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探索建立信息化视觉健康管理监测体系,推进青少年屈光不正发生发展情况调查和跟踪评价,实现儿童青少年近视全场所、全过程防控。
推动中宣部成立网络游戏道德委员会,引导网络游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责成运营单位整改20余款游戏。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印发3个专门通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切实加强监管,开展2019年托幼机构、校外培训机构、学校采光照明“双随机”抽检和眼镜制配场所计量专项监督检查,整治近视矫正市场乱象,维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权益。
四、形成防控合力,建立学校、家庭、学生综合干预防线
教育部批复同意29个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和84个试点县(市、区)开展改革试验和试点工作,强化示范引领,加大投入力度,整体提升质量,抓出成果成效。推动体育总局开展全民健身模范市和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健身活动。
教育部等九部门于2018年12月28日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结合深化教育改革,通过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监督管理等减负措施,从源头上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措施。
教育部召开学校体育美育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会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部署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近视防控,推动地方和学校严格落实青少年学生每天1小时校内体育活动,推动家长引导和督促青少年完成每天放学后1—2小时户外活动。配合体育总局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完善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标准,积极推动青少年利用社会体育场地资源进行体育锻炼。
配合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开发近视防控核心信息和宣传教育工具、组建健康科普小分队、开展近视防控进校园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科学防控近视知识,提高公众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意识。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需要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教育部高度重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将认真研究并积极吸纳您和代表们提出的合理建议,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同推动和持续做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把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二是督促责任落实。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与所有省份签订近视防控责任书。督促各省份落实资金投入、机构建设、改善条件、配备设施、降低总体近视率等责任书中明确的职责任务。研制近视防控评议考核办法,明确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评议考核的具体办法和要求。
三是强化试点引领。研制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改革试验区和试点县(市、区)基本工作标准和要求,加强对113个改革试验区和试点县(市、区)的指导、调研、督促。组织媒体深入改革试验区和试点县(市、区),广泛宣传报道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做法、经验和成效。
四是加强监测干预。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监测工作,摸清情况,准确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和规律。以高发地区和低年龄段学生为重点,以增加户外活动、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减轻学业负担等为主要措施,推进医教协同、防治协同,指导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近视综合干预。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近视监测与评价工作。
五是规范医疗服务。强化近视筛查和早期发现,规范诊断治疗,提高近视矫正医疗服务水平。县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普遍开展眼科医疗服务,加强基层眼科医师、眼保健医生、儿童保健医生培训。加强视光师培养,确保每个县(市、区)均有合格的视光专业人员提供规范服务。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拓展校医职能定位及其职业发展空间的政策措施,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校医配备新做法、新经验。
六是加强健康教育。每年持续部署开展贯彻全年的“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研制大中小幼一体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健康教育大纲,确定各个教育阶段健康教育必知必会的知识与技能。修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研制印发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专门意见。
感谢您对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